徐霞客

2019-06-26 【地质大学】

 徐弘祖与《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是我国明末杰出的旅游探险家、地理学家。他自22岁开始在全国旅行,足迹遍及16个省区,历时30余年,对所经过个地区的山川地貌做了认真的考察,为后人留下了著名的地理学名著《徐霞客游记》,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的内容。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别号,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生于江苏江阴。徐霞客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地主家庭,自幼好学,博览群书。从他的别号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他有一种爱好旅游的味道。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徐霞客虽好学不懈,求知若渴,但他却不喜仕途,他的志趣却在“问奇于名山大川”。他的祖辈曾在明朝做官,到其父辈家道中落,虽然如此却也殷实、富裕,在这样的环境中得以静心潜学。他尤其喜读古今史篇以及和舆地山川有关的书籍,诸如山海经之类。同时交往了很多当代的名士。他对仕途不屑一顾,却有志于自然界中漫游,他曾谈到“山川面目,多为图经志籍所蒙”,决心“究九州内外、探奇测出”。在他生活的时代,明朝已进入末期,朝政不振,世风日下,他看到这些可憎但又无法改变的现象,便抛弃了求取功名的念头,而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江南一带的经济和交通得到发展,欧洲传教士在那时已经陆续东来,也带进了有关中国以外的许多新奇的知识,如地理、自然科学知识等,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对徐霞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立志走出书斋献身于自己热衷的事业,他的认识与这些都不无关系。
徐霞客一生有30余年都是与祖国的江河山川共同度过的。从1607年他第一次出游太湖开始,几乎年年出游。起初,他只是出于对大自然的好奇,作为一个访奇探胜的游客,对所到之处的胜景、幽趣用他的笔记录描写出来,他的游记在当时就被许多知名人士传看,得到赞誉,成为一名引人称羡的游记作家。然而似乎大自然赋予他以灵感,基于自己长年的旅游观察,对一些地理景观及地质现象有了很多的感性认识,并从中体味到了大自然特有的韵味或叫做规律,于是,他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分析不同的风景区的特征以及它们的成因,从而由不自觉到自觉地进行了旅行过程中的地理观察。而他笔下对山川、名胜的描写也早已超出了文人游客陶冶性情的层次,徐霞客的旅行基本上以崇祯九年前后分为两个阶段。在前一阶段,他出游旅行在时间分配上看是比较短的,经常是春出夏归或是夏出秋归;从旅行地域分布来看,多是在东南、华北一带,包括现在的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陕西、湖南、湖北、山西、北京等省市;后一阶段,则是时间长、路途远为特点,时间从崇祯九年至十三年,长达4年之久,旅途历经浙江、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等省,行程达万里之多。
徐霞客在旅行中很少用舟、车、牲口,多是长途步行,途中常投宿寺院吃素餐。可以想见他的旅行方式是非常的朴素简单的。旅途之中,强人盗匪是很多的,除此之外,还有断粮的情况,身处僻壤,形单影独,没有顽强的毅力和胆识是很难坚持下去的,但是徐霞客面对这些艰难险阻,只是以“何处不可埋吾骨耶”来对待,表现了他献身事业的大无畏精神。他在旅行过程中,每天都有预定好的考察计划,为了把考察所得保存下来,每天旅途归来,或在途中他都坚持把所见所闻所思记录下来。他的游记都是以日记的形式记录的,每天少则数字多则上千字,积习日久,用他毕生的劳作,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巨著《徐霞客游记》。

表                     徐霞客游迹游记对照表

年份
游迹
游记
万历三十五年(1607)
游太湖
无游记
万历三十七年(1609)
游泰山、孔陵孟庙,入北京
无游记
万历四十一年(1613)
宁波渡海游落迦山(普渡),遂游天台、雁宕
天台、雁宕有记,余无记
万历四十二年(1614)
冬游南京
无游记
万历三十五年(1616)
春游白岳、黄山,夏入武夷、九曲,秋游山阴、西湖
白岳、黄山、武夷(附九曲)有记
万历四十五年(1617)
奉母游荆溪、句(读勾)曲,亦入善权、张公诸洞(在江苏宜兴)
无游记
万历四十六年(1618)
游庐山,再游黄山
分别有记
泰昌元年(1620)
游仙游之九鲤湖,观浙江潮
九鲤湖有记
天启三年(1623)
游嵩山、太华及太和山,后二年遭母丧
分别有记
崇祯元年(1628)
游闽,南至罗浮山
闽游日记(前),罗浮无记
崇祯二年(1629)
游北京及盘山
无游记
崇祯三年(1630)
再游闽
闽游日记(后)
崇祯五年(1632)
再游天台、雁宕
分别有记
崇祯六年(1633)
取道北京,游五台、恒山
五台、恒山有记
崇祯九年(1636)
游浙江、江西
分别有记
崇祯十年(1637)
游湖南、广西
分别有记
崇祯十一年(1638)
游广西、贵州、云南
分别有记
崇祯十二年(1639)
游云南
有游记
崇祯十三年(1640)
从云南东返
无游记

《徐霞客游记》一书集中了徐霞客几十年的心血,在崇祯九年以前共存游记17篇,约有5万多字,占全部游记约8%,主要反映的是他在东南及华北游历时的考察记录,有些出游没有记录。晚年西南4年考察的游记有17篇,按年、月、日进行记述,这是游记最主要的部分。按徐霞客原本的分篇为:浙游、江游(江西)、楚游(湖南)各1篇,粤西(广西)3篇、黔游(贵州)2篇,而滇游(云南)却独占了11篇。可见,全书的精华是在西南的广西、贵州、云南境内。游记除去正文以外,还有《溯江纪源》及《盘江考》两篇,其他的还有杂文10余篇(诸如《游太华山记》、《游颜洞记》、《滇中花木记》、《随笔二则》、《永昌志略》、《丽江纪略》、《鸡山志目》、《鸡山志略》等),此外还有五言、七言各体诗30余首。
《徐霞客游记》内容十分的广泛,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者很多。《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学的巨著,同时又是一部反映明末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同时也是一部脍炙人口、文词俊美的文学作品。我国地质学界前辈丁文江先生曾用10余年时间专门研究整理编订了《徐霞客游记》,80年代褚绍唐等经研究整理考订后出版《徐霞客旅行路线考察图集》,使后人对徐霞客的研究不断发展。
《徐霞客研究》是一部地理学的巨著。对地理学的贡献通过游记反映出的有以下主要的几个方面:
1. 对岩溶地貌的考察并给予科学的定名。岩溶地貌在我国的南方分布很广,徐霞客在旅行之中,对包括湖南东南部到云南东部的广大地区进行了广泛的考察,在游记中约有1/5的篇幅记述了这种地貌特征,并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对这种地貌所形成的不同形态给予生动的记述和科学的定名。他称石灰岩山地受雨水溶蚀后形成的石芽和溶沟地形为石萼或石锷、石齿。称石灰岩台地呈锯齿状的石芽地形为石齿或石骨,称溶沟地形为石隙。他称岩溶漏斗为井,竖井中状漏斗为龙井。他称盆地的岩溶洼地为肼。称岩洞中的钟乳石为乳柱、石柱。称岩溶地貌的天然桥为天生桥等等。
徐霞客运用科学的类比或归纳的方法观察记录岩溶地貌。在考察了桂、黔、滇三省的岩溶地貌之后,指出:“盖此丛中之峰,西南始于此(指罗平),东北尽于逆州,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这就在地理分布上指明了这三省岩溶地貌分布范围。同时又将三省的石山地形和水文的特征区别及其不同的特征表达出来。对岩溶地貌的形成原因,徐霞客也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地表的各种石山地形是由于“山洗其骨,天洗其容”,落水洞的成因是在于“水捣成井”,石潭的成因为“渊坠成潭”等等。他对各种碳酸钙沉积物也有完整的论述,在对云南永昌(今保山)的水帘洞考察后,解释钟乳石的形成是“石膏日久凝胎而成”。
2. 对地质现象和其他地貌现象的考察。腾冲是火山活动的典型地区,徐霞客在腾越州(腾冲)附近考察记述了一次火山喷发的情况:“……中有龙潭四,深莫能测,足声至则涌波而起,人莫敢近,后有牧羊者,一雷而震毙羊五六百及牧者数人,连日夜火……山顶之石,色赭赤而质轻浮,状如蜂房,为浮沫结成者,虽大至合抱,而两指可携,然其质仍坚,真劫灰之余也。”徐霞客对火山的描述是完全符合科学解释的。有关火山的描述和记载,比意大利人莫洛1707年考察维苏威火山早出370年。徐霞客在滇西的考察中还记录了温泉有19处。在对温泉的描述中他谈到:“泉孔随地而出,其大如管,喷窍而上,作鼓沸状,滔滔有声,跃起水面者二三寸,其热如沸。”这些真实而形象的描写,说明徐霞客对地热资源的考察是我国的先驱。
在徐霞客的游记中也反映了他对河流侵蚀,作过仔细的观察,并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在对水系的考察过程中,徐霞客对历史上史书记载中的疑误也进行了更正并给予正确的解释。
徐霞客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这部伟大的著作确立了徐霞客在世界地理考察和研究上的地位,在欧洲对自然景观的研究是18世纪以后的事,而徐霞客的地理考察要早于西方著名的地理学者罗蒙诺所夫、洪堡一二百年。徐霞客的游记整理后达60余万字,其篇幅远远超出了比他早约300余年的马可波罗和阿拉伯人伊本﹒白图泰的《游记》。《徐霞客游记》不仅篇幅巨大,而且它的内容十分丰富,他在地理现象各方面提供的丰富的资料及经过分析而得出的地理见解和概括有些已接近西方地理学18世纪的认识。他为创立科学的地理学奠定了基础,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杰出的地理学家。

陈宝国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