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的灵魂——悟
科学研究一般都认为是观察、鉴定、测试、实验,然后做出解释和结论,全是动手的事情,不牵涉到思想,更谈不上什么“悟”的问题。有何理由提出悟这空洞的概念?请允许我直白,这种看法正是导致研究人员把科学研究弄成从事流水作业线的研究匠!本来都有的聪明才智潜力就在这类相当有害的观念下给封杀了!请问,没有思想的科学研究怎么有可能做出有份量的科研成果和重要发现?所有的科学规律究竟是做出来的还是最后想出来、悟出来的?这在科学界至今仍是一笔糊涂账。世上岂有不动脑子的科学研究?
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直觉就是科学知识的创始性根源。”不少学者都强调很多重大发现都来自直觉。西方文字中没有中国“悟”的概念。他们说是Intuition,译成直觉,是一种奇妙的非逻辑思维。实际上就相当“悟”。本人经研究发现,“悟”更神奇。人们的思维可分为三个层次:①步思。一步一步前推,此即逻辑思维,是最低一层次的思维水平 ②跃思 ③飞思。后二者即“悟”。 悟有以下六大认知(或发现、发明、创造)功能:①思人之未想 ②视人之未见③从人之未事 ④揭人之未然 ⑤谋人之未计 ⑥创人之未先!再扩大讲,“悟”是此非此,是反信息。
很多人认为科学研究主要靠的是知识(专业理论),没有什么悟的问题。这也是一类偏见。严格地讲,科学研究和从事一般工作有个很大的不同,它是反知识的,是对知识的批判,视知识为科学进展的障碍。人们对知识太迷信了。我从自己几十年的科研生涯、经历深深感到知识(包括理论)实际上是个大杂烩,其中:①有正有误 ②有真有假 ③有高有低 ④有深有浅 ⑤有宽有窄 ⑥有重有轻⑦有清有混 ⑧有新有陈。即使是真知灼见,那也只是他人智慧和灵悟的产物,一旦传递于第二者,就立即下降为知识;过一段时间继续下降为常识,最终被新知取代。
多年来“实践第一,认识第二”,“实践出真知”,“事情都是干出来的”等等说教,误导了很多人做事不动脑子。这种理论在真正的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中并不符合实际。历来每次社会运动之前必然要先思想解放,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比实践的意义更加重大。本人过去曾提出过,任何有形的伟大都决定于伟大的无形。问题并不复杂,一个人没有头脑,哪里还谈得上什么行动?!
一旦把思想放在比实践更高的位置,马上就会引起人们的疑虑甚至反对。他们会说:“实验不做了,只靠空想出成果吧。”“思想很玄虚,可能是胡思乱想。”但是人们很少再深一步追问:“为什么一思想就必然是错的?”自己不会思想,是否别人也不会?请问中外每篇科学论文在摆出种种观测、实验结果之后总要来一番Discussion及做出Conclusion,这不都是思想吗?
至今在科学界有一个很奇怪的习惯,把“推理”视为禁区,有时讥讽一篇论文只不过是推理,就可以贬入另册。大家认为只有数据和鉴定结果才是真正的科学精华和价值所在。就这样,近几十年出现了大批没有思想但充斥海量数据、图表的科研成果。这显然是把科学研究做了扭曲的理解。
科学基本上由三个部分组成:①观察、鉴定、实测、实验数据、结果;②解释、结论、理论;③科学观。三者是缺一不可的整体,前者是后者立论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上层建筑。其中第一部分是技术,第二第三部分是思想认识。技术部分不牵涉主观范畴,都是客观实际资料(假定误差不大),应当说是没有多少可以怀疑的。然而第二、第三部分全是主观认识部分,想不要也得要,科学研究岂能甩掉推理?这是非有不可的,而且是科学研究成果最重要的核心部分。如不信,且试试看,一篇论文只摆实际材料,把所有的讨论、解释、反演、结论部分通通删掉,这算什么科研成果?
一旦接触到结论和科学观思想范畴,这里的问题就大了!简直是一片混乱的天地。中外论文都是如此,中国尤甚。必须指出,很多中国学者迷信、盲从西方科学偶像,看不出其中的破绽、缺陷。跟在后边学了几十年也没有超过他们。当前的科学界处于提不出问题的沉闷氛围之中,彼此间从不相互答辩交锋,致使至今不见重大成果。
2009年6月23日新加坡《联合早报》撰文指出:“总体上来说中国在世界知识链上仍然处于低端。中国知识产品的数量极其庞大,但是附加值非常低。”请注意,这里说的不是一般的低,而是“非常低”。多年来中国的科学界已经处于可怕的麻木状态,居然对人家的这种善意针砭无人汗颜!其实在2006年就有法新社电文,题目就是“中国在大多数科研领域处于落后地位”,文中说“许多专家认为,在中国……这个地球上人口最多的新兴经济大国仍将是物理、化学、医学等科学的旁观者!”地学也不会例外。
理论上落后,实践上必然吃大亏。且不说在中国大陆地质研究上过去照搬海洋地质的板块构造理论就耽误了我们几代人的青春,后来不了了之,就拿近些年一些触目惊心的国民经济难题诸如汶川大震事前不能预测,极端气候不知原因,大旱、洪涝、森林大火、矿难年年肆虐、全球变暖跟着国际鼓噪、水的危机极端严重、空气污染、霾雾不断、沙漠化迅速扩张、石油天气然产量多年上不来,进口越来越多,油价飙升!这当中很大的原因是盲从国际上错误的科学理论(几乎到了丧失独立思考的地步)。
必须清醒地看到主导西方科学的分割、分裂思维方式早已过时陈旧。它是今后科学发展必须搬掉的绊脚石、打跑的拦路虎,必须对它进行彻底的决裂和革命!它的气数将近。这当然是一个需要多方论证的重大课题。在本文中只提出它的以下三大致命顽症:
1、在思想上,西方引以为傲的分析型思维方式从文艺复兴崇尚动手做实验之后,打开了大自然界的种种奥秘,铸造了近三四百年的科学、技术、工业、工程光辉的物质文明。但物极必反,到近三四十年分过了头,分出了数以千计、万计的大中小分科、专业、专题;科研成果突出的窄、碎、偏、散。在解决上述种种超专业难题上根本不管用。
2、在路线上,过于迷信技术。本来技术应是科学的工具、手段,技术是出办法,属于方法论;科学出思想,属于认识论。二者是主-从关系。现在完全倒了过来,科学让技术篡了位。西方思维的特点就是迷信技术,以为分析、测试、实验技术精良就代表科学发展。这在过去有其合理性,因为过去的那些科学发现都很直观,易解。今后许多复杂科学难题诸如地球科学、环境科学、思维科学、自然灾害科学等,技术先进但不等于解决根本问题。技术是“铸剑工艺”,另外必需有“击剑技巧”。很多事例表明西方技术发达,但不会用。西方思维看问题过于简单,和东方思维相比差的太大了!这也正是它的致命软肋!
在人世间中外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凡是自己擅长的就认为最重要,凡是不擅长的就认为不重要。西方思维(即看问题的能力)令人难以恭维。恩格斯早就说过“美国人在理论上惊人落后”,“处于襁褓之中”!1990年美国兰德公司政治学研究部主任齐纳森·波拉克说过:“美国在战略上倾向于强调直接路线而不是间接路线”,“必须指出,美国人抽象思维或普遍性的概括不很在行”。几年前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费尔德对了解世界事物感到困惑,他说:
There are known knowns . There are things we know that we know. There are known unknowns. That is to say, there are things that we know we don’t know .But there are also unknown unknows .There are things we don’t know we don’t know!
他这番话一出语惊四座,人人面面相视,不明其妙。消息一传开,西方媒体群起嘲笑其“胡说八道”。这是一次西方思维方式的精彩表露。西方人士根本弄不懂这些话后面的深意。我估计此位部长可能读过老子的《道德经》,老子早就尖锐地说过:“不知不知,病!”
我们切勿小看上述事例,无论是研究社会还是自然,看问题的能力是决定水平高低和事业胜败的关键因素。思想的重大意义远非科学、技术所能比拟。西方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缓慢,最大的祸根在于其思维方式出了大问题。
鉴于上述种种,可以做出一个结论,对西方思维方式非革命不可!它已经严重阻碍、误导人类社会的发展,要对它的缺陷进行深入的批鉴和彻底的改造。这就是本人为什么在2006年提出《对当代西方地球科学理论的怀疑与新见(84个问题)》,这在网上引起了广泛转帖。过了5年到2010年底在《地球学报》上本人又发表了一篇论文“幔汁(HACONS流体)地球内动因探索”,提出地球内动因5大原理,对2006年的84个问题进行了总结性诠释。这些年来国际、国内地球科学进展正在不断证实上述的基本立论。本人不揣冒昧把这些新见作为今后从事地球科学革命的纲领之一,也很希望学术界醒悟人士有更多高见。
3、在组织上,西方科学(实质是分学)分出了很多专业领域,世界各国成立了数不尽的研究院所、学术中心。表面上很繁荣、进步,但深入考察可以看出这是现代的退化返祖,又回到当初的氏族、部落社会,遍地是旌旗招展的座座堡垒,沟壑纵横,封建割据,互不来往,进个大门都很难,更不用说什么共同专业语言,说的全是彼此不懂的中国话。一开会全是专业会议,越专越细、越窄;别的专业也不请来,别人也没有兴趣去;一出刊物全是专业刊物,别的专业论文不登,你别进来,我也不出去。这当中存在着极大的隐患,大家只热衷狭窄的学科钻深,学术上保守排它,无政府主义严重。再加崇洋思想,误把国际前缘当成国家焦点,造成了一大批盲目上马的重大项目浪费,使队伍丧失了解决整体性跨学科复杂国民经济难题的智力。中国科学院有关单位居然在汶川地震预测上失语无为。国家每年投入千百亿,结果到关键时刻不起作用。关于全球变暖、极端气候成因中国主流学者也跟着国际学舌……有关学科科技力量早有了,经费也年年提供,设备不断更新,天灾年年闹却提不出有效对策……,民众年年遭大难!情况明明如此摆着,所有上述难题国际上没有一个解决好的,奈何还糊里糊涂视之为先进?!
今后要对当代的自然科学(首先是地球科学)加以彻底改造。这包括很多方面,远非本人一人所能盖揽。下面只就指导科学技术的思维科学问题做些探讨。智慧和灵悟是思维学研究的核心。科学技术改造首先要在思维上改造,进行根本概念更新,特别是地球科学观的更新。
在灵悟的研究上离不开思维机制的揭秘,要弄清楚人们到底是如何想问题的。经过多年钻研,1990年本人终于完成了思维机制和过程的图示化,见图1。 思维机制是灵悟问题的核心。其中存在5处灵悟的爆发区:①善信 ②深辨 ③巧为 ④优筹 ⑤精调。
图1 思维机制与构型图式
(杜乐天,1990)
五韬的具体说明如下:
1、信息要佳善,胜者在信息获得上就开始积分。信息实为百胜之源。信息不怕铺天盖地,不要求多,要善于发现特殊要害信息。另外,还可通过各类现代化的手段、技术、装置搜集、激发或制造信息(其中包括电子计算机系统),或对信息洪流进行种种预处理以创造大脑的超剩余性,因而有可能有条件专门从事创造性思维。特别是反信息(是它,又不是它),这是对千百年说不清的“悟”的现代破译。
2、从信息中要尽可能深刻巧妙地辨别和悟知其中的含义,力求视人之未见。辨义能力的大小是决定智慧高低极为重要的一大致因。有人以一知一,有人却能以一知五、知十、知百、知万。在杂乱信息涌来时有不少人不识货,统统放过,当事者迷。然而有人却极具慧眼,对尽管微弱、模糊、隐蔽的有用信息也能够敏锐察觉捕捉。
3、在深邃的辨义之后,能把这些信息中包含的精义、要义,加以巧妙高超的组构,产生种种具有特殊功能特殊价值的思考建筑和构型,力求思人之未想。此中包含奥妙的运筹帷幄系统工程和庞大复杂的参谋、咨询、智囊功能聚合,这是生大智出大谋的又一重大环节和产区。往往一小时能顶别人几十年;一个好主意顶千百亿;一念“反情易向”(借用海瑞语)竟致社稷兴衰。
4、巧为是指在实践阶段中得法、顺利,力求以最小的代价达到最理想的目标。
5、精调是指在实践中精明于调整,尽可能及时缩小失误和扩大成功的可能性空间。谁最善于随机应变(不应当把它一律看成贬词)谁最聪明。要把个人的情绪因素压低到铁冷的地步,行事决断绝不受人意的干扰,此乃大智。
千百年来众多书著总爱向人们大讲“科技百讲”、“智慧千条”、等等;我们也早知道“三十六计”、“孙子兵法”、或者名人成功传记,但想要用的时候总帮不上忙,效果并不显著。何故?盖因头脑中已有先入之见、偏见、清规戒律、错误知识和理论灌输、不对头的思想方法,对权威、洋人、师长迷信和顺从等等太多、太重、太深,致使对他人在灵悟上的开导,听不进去,理解不了,想不到位,做不到家。
智慧的有无、高低,根本原因不决定于妙计知道的多少,而是思障的多少。思障越少,智慧就越多;反之思障越多,智慧就越少。增长智慧的大前提首先是清除自己头脑中的思想障碍。下面我列举了思障的顺口溜:
师心自用,一知半解,小器易盈,骄傲自满;
管窥蠡测,心地狭窄,虚荣浮躁,得鱼忘筌;
眼高手低,不求甚解,遇难而退,刻舟求剑;
大大咧咧,马马虎虎,沾沾自喜,一暴十寒;
缘木求鱼,抱残守缺,先人为主,坐井观天;
功亏一篑,舍本逐末,盲人瞎马,按部就班;
叶公好龙,浅尝辄止,东施效颦,马首是瞻;
孤不合群,意气用事,偏信偏爱,迷途不返;
文过饰非,不辨真伪,本末倒置,学步邯郸;
酒囊饭袋,夜郎自大,饱食终日,尸位素餐;
故步自封,亦步亦趋,听而不闻,视而不见;
虎头蛇尾,讳疾忌医,佶屈聱牙,腹空嘴尖;
牵强附会,圆凿方枘,我行我素,硬套生搬;
循规蹈矩,秋毫舆薪,鹦鹉学舌,人低猫跟;
清规戒律,削足适履,一叶障目,入城截竿;
顶礼膜拜,附庸风雅,隔靴搔痒,言不及义;
夏虫语冰,过犹不及,谨小慎微,羡鱼临渊;
竭泽而渔,滥芋充数,言过其实,沽名钓誉;
孤陋寡闻,狗苟蝇营,二缶钟惑,嫉能妒贤;
吠形吠声,浮光掠影,拔苗助长,汲深绠短;
临渴掘井,过河拆桥,得过且过,贪图逸闲;
守株待兔,狗尾续貂,寅吃卯粮,玩个没完。
过去本人曾编了一个糊涂歌,现在再献拙于下:
不清楚的不清楚,清楚的也不清楚,他可以把本来清楚的弄得不清楚;把不清楚的弄得更不清楚;
清楚的清楚,不清楚的也清楚如何不清楚,他可以把不清楚的弄清楚,把清楚的弄得更清楚。
现在再对悟作进一步阐述:
——悟和知二者间根本不同。所有的知都是已有的;而悟则是未有的。
——智——识有;慧——识无。
——悟——反信息;悟——是此非此。这两句话是本人对千百年来关于悟的谜团最关键的破译。
——悟有以下14种出悟的办法,(这些悟法应当实事求是地讲是书本上没有的,或者语焉不详的)。
1、辨义思维 2、弥漫思维 3、振荡思维
4、限定思维 5、非人思维 6、转换思维
7、奇正思维 8、灵渠思维 9、对比思维
10、列化思维 11、中介思维 12、间隙思维
13、聚焦思维 14、空降思维(此14个悟法在2006年拙著《智慧:悟、清、善》(中国大地出版社)中有详述)。
为了具体说明问题下面拟用本人的幔汁假说的产生作一次自我剖析。
此文原载于1991年《哲学思想与科学实践》一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科协和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合编)。
众所周知,地球科学研究的范围很广,内容很多。其中作为支柱性学科有三:大地构造(诸如板块、地洼、地体,另外还有地槽、地台、造山、造陆、盆地形成,褶皱、断裂等等);岩浆作用(包括各种岩性和来源,深度的侵入岩和火山岩)和成矿作用(包括各类金属、非金属矿产、石油、天然气等)。经过数十年来上千名国际国内知名学者精心研究发现,这三大地质作用和过程之所以发生和发展,其根源都和地球深部(中、下地壳和上地幔)热流体运动有紧密的时、空、成因联系。但这种热流体究竟是什么东西,却至今不见明确答案。地幔热流体是由何物质组成?就成了全部问题的关键。只是探讨这方面的文章和著作已经多如牛毛。知识不可谓不多矣,但给我们带来的却是众人的迷惘和困惑。这里面既有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认知难度,但也不得不指出,还有很多是人们认识上的不善,把本来清澄的水反而搅混,人为制造出来的“复杂”。我们平常恭之敬之的“知识”“理论”其中含有很多不实和谬误。面对这一团团乱麻,首先得加以理顺和鉴别;鉴别了还得善于选择和吸收;吸收了还得善于提炼;提炼了还不够,还得加进自己新的增添,善于组构和繁衍。这就是本人提出幔汁假说(前后用了九年)的四步曲。在闯通认识论方法论的这四个难关中,老思路、老章法不宜因袭,需要“批亢捣虚”采用异乎常规的观点、角度、途径和办法。否则所得结论无非是“再投他人一票”而已。科学劳动似乎不应如此廉价。我在工作中所遵循的思维轨迹可以概括为以下陈述:
采用弥漫思维,打破传统的或习惯的学科壁障,不承认其不可入性和不可出性,从固相思维禁锢中走出来;
淡化权威意识,进行无头衔思索,一次性掂量,二次性质疑,三次性不满,使顶礼膜拜的习性趋近于零;
利用反演法,把众人有关“事物是怎样的?”研究成果作为新的起点,进行概念转换,变成“它们说明什么?”超脱本体论的束缚和限制;
通过辨义思维对那浩瀚的资料和信息元的义素偏提取,用斜读书斜思维的方法进行多角度信息聚焦与信息发散,辐辏交替,“奇-正”结合,融会贯通;
通过振荡思维进行多层次跃穿和大跨度串连,最后获得有关地幔流体的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动力学的整体粗坯构型;
继续用新发现或新事实对此构型进行检验性试错和印证并举,以增强其理论上的普适性和稳定性,同时用新的一轮专项研究的开展进一步锤炼,提高其抗驳能力和真理品位。
下面再对“幔汁”说加以解释。
地球由三大基本层圈组成:地壳-地幔-地核,正好可用熟蛋的皮-清-黄比喻。地壳又由岩石圈、水圈、气圈和生物圈组成,人类算到生物圈中。在地幔中现又分为上地幔,中地幔和下地幔。近二三十年随着现代科技发达,通过种种地球物理探测,发现在上地幔(地下几公里到几十公里不等。在大陆上深,在海洋的浅)存在有低速层(地震波传播速度显著变低),其中有高热流值,密度、粘度、强度均明显降低。它可以变软而流动,具有可塑性,局部达到熔融状态,因此也叫软流层(Asthenosphere)。众多研究表明地球上所以不安宁,周期性发生种种地质运动,其深部根源就在于软流层运动(地幔对流,Holmes,1928,地幔上隆、底辟,Girdler,Милановский,Грачев,1978~1984);与之有关的是Morgan,Wilson于60年代曾提出mantle plume(地幔缕),陈国达提出地幔热蠕动,Wyllie(1976)提出C—H—O成分流体,Белоусов(1989)提出大地异常热流等。笔者认为所有这些论述都在殊途而同归于一个共同焦点。但前人由于受专业知识所限,缺乏超专业超学科振荡思维,所给出的命题未作延伸扩连而中断未果。另外,还有几支队伍在其它领域也在辛劳求索,特别是高温高压实验岩石学和幔源包体研究近些年均有重大的新发现和进展。不过使人感到遗憾的是这些成果又和大地构造及软流层运动不相联系。就这样,堆火熊熊但尚未连成一片形成燎原之势。我的思维轨迹和对策路线就是在长期审视和追踪所有这些研究动态之中逐渐确立的,我的治学成功就在于反知识、反理论和反专业。我曾经任意闯入以下20多个专业领域并且详细阅读上千篇中外原著论文把这些近代研究成果进行信息“光束”聚焦。
1.裂谷地球化学
2.地幔亏损、富化和交代
3.地球排气作用
4.地台活化
5.透岩浆流体
6. 幔源包体、巨晶研究
7.热液碱交代作用
8.现代洋底火山—喷气;热泉潜水探测结果
9.世界(包括我国)地球物理断面测量
10. 天然气、油的非生物成因
11. 盐类矿产深成说
12.汞地球化学
13.氦地球化学
14.高压高温玄武岩淬火实验
15. 玄武岩反演
16.金伯利岩反演
17.碱性岩反演
18.火成碳酸岩反演
19. 煌斑岩反演
20. 板块、地体学说及地球动力学
经过上述各专业、各层次、各角度的信息聚敛,最后焦准了地幔流体的具体化学成分结构,它们是氢、卤素、热(以H代表),碱金属族(A),碳(C),氧(O),氮(N),硫族(S)的化合物流体(HACONS),简称为幔汁。这种幔汁的存在,能较好地解释地球科学三大支柱学科的各种“基本运动激发因素”,例如地幔的亏损、富化、交代、形变和对流是幔汁和幔岩间反应造成的后果;地球的排气作用产生了海洋、大气,然后再经演化形成了生物圈和生命;地幔岩浆实乃幔汁交代产物,而全部低速带的那些物理特性都因HACONS流体的存在而得到了满意的解释。特别是地球上的种种内生成矿作用从幔汁说的新观点去考察会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成矿的基本机制;幔汁说正好在各分支学科间的空域内架设了沟通的桥梁,把地球上的三个巨大系统(大地构造、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的研究相互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地球科学整体观。原来如此错综复杂的现象、产物和规律一下子变得简单起来。当然,这种趋简不是一般的简单,而是在复杂认知基础上的高度概括所得的高级形式。从此中也可以引伸出一个命题:“复杂不复杂,简单不简单”,即简单-复杂-再简单-再复杂……构造了人们认知上的演化进程。幔汁说除理论价值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实践价值,即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在人类活动的大地上出现新的地下巨大能源、资源,和找到从根子上消减各种重大自然灾害、改造大江南北气候的种种有效办法。
杜乐天
核工业北京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