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件: |
0.1.谈防灾减震问题—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九次大会上的讲话摘录.pdf |
0.2.要为抗震救灾提供科学支持—温家宝在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成立会议上的讲话.pdf |
1.1.哲学视域下:对地震预测预报的沉思.pdf |
2.1.朱迅理事长在“自然与社会论坛”—“从汶川大地震谈人与自然关系”学术座谈会上的书面发言.pdf |
2.2.《汶川大地震给我们的启示》座谈会纪要.pdf |
3.1.周总理的地震工作方针是当代地震预测、预报、预防必由之路.pdf |
3.2.专群结合 多路探索—中科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赵文津谈地震预报.pdf |
3.3.汶川大地震:凸现临震预报研究重要紧迫—中科院院士、构造地质专家肖序常.pdf |
3.4.争取走在地震的前面—高庆华谈学习李四光学术思想发展地震科学.pdf |
3.5.李四光牵动的思绪:地震到底能不能预报.pdf |
3.6.强地震是可以预测的—强磁暴组合法在近年国内中强地震预测实践中取得新进展.pdf |
3.7.对2008年5月12日汶川巨震预测过程的简略回顾.pdf |
3.8.为什么说大地震是有可能预测的.pdf |
3.9.质疑“短期临震预报是世界性难题”的论点—致美国地震学家露西尔·琼斯的公开信.pdf |
3.10.重读李四光翁文波有关地震的论述.pdf |
3.11.试论中国地震预测研究的战略特色.pdf |
3.12.关于汶川地震事前预测问题.pdf |
3.13.汶川特大地震的科学追问—权威专家详解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特征与成因.pdf |
4.1.为什么中国人没能利用早期成就?.pdf |
4.2.地震预报与波普尔时代的终结.pdf |
4.3.驳“地震不可测”论.pdf |
4.4.准确预测地震并非遥不可及.pdf |
4.5.当代主流地震理论的致命缺陷.pdf |
4.6.东西自然科学较量的一个突破口—地震预测.pdf |
5.1.汶川8.0级地震地应力波动过程.pdf |
5.2.汶川地震前姑咱地质台分量钻空应变仪记录到的应变变化.pdf |
5.3.建议开展“天文测震”预报研究.pdf |
5.4.关于研究发展人工影响地震技术的建议.pdf |
5.5.俄专家称“太空预测法”可测地震.pdf |
5.6.地震研究获突破性进展—美专家称可提前数小时测知地震.pdf |
6.1.他们曾预测2008年川滇有大地震.pdf |
6.2.北川幸存师生:大地震前几个月大地常晃.pdf |
6.3.“唐山大地震”的震前预警.pdf |
6.4.历史上关于汶川地震的纪录.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