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与成果

动态与成果

构建国家公园生态产品文化价值评估体系

2024-05-06 【自然资源报】
构建国家公园生态产品文化价值评估体系
马俊杰 曹银贵 刘施含


2023072103_230721085627120594049_m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境内的勃隆克国家沙漠公园。资料图片



◆开展生态产品文化价值评估能够促进自然资源资产的统一管理,推动国家公园多功能性的实现

◆在界定生态产品文化价值概念与分类的基础上建立国家公园文化价值评估方法体系

◆评估方法要形成规范体系,评估范围要囊括各方主体,评估过程要有反馈机制

马俊杰 曹银贵 刘施含

国家公园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评估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是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重要抓手。在生态产品价值中,文化价值具有非破坏性和可持续性,准确评估国家公园生态产品文化价值,将有效促进国家公园可持续地提供高质量生态产品,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效益的转化。

生态产品文化价值评估为国家公园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国家公园管理的关键,在于确保生态系统有能力提供多样化服务以促进人类福祉。开展生态产品文化价值评估能够摸清生态文化资源家底,促进自然资源资产的统一管理,厘清不同生态产品文化价值类型对人类福祉的贡献,推动国家公园多功能性的实现。

生态产品文化价值评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及精神层面的需求。开展生态产品文化价值评估,能够挖掘国家公园自然和人文资源的数量及质量,促进国家公园生态产品文化价值品牌的建立,为人类提供亲近自然、体验自然及了解自然的机会,切实增强人类与自然的联结,从而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及精神需求。

生态产品文化价值评估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我国许多自然保护地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评估生态产品文化价值能够使大量生态产品文化价值存量进入公众视野,提升公众对国家公园的认同感和满意度,增强公众对国家公园的保护意识。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使大量生态产品文化价值存量进入市场,一方面可以推动生态产品富集地区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建立可持续经济增长点,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构建普适的国家公园生态产品文化价值概念分类体系

当前,大多数研究和实践采用的生态产品文化价值的概念与内涵,基本从国际公认的“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取的非物质收益”出发,围绕着提升人类福祉这一核心,通过精神感受、知识获取、身心放松、休闲娱乐和美学体验等获取途径的列举进行补充完善,但是不同研究和实践中的定义尚不统一。我国当前已经发布的15部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技术规范中,包含了生态文化价值、文化服务、文化旅游服务、人居文化服务、精神文化服务等多种概念。概念混淆可能阻碍生态产品文化价值多元属性的展示,造成生态产品文化价值的低估。

同时,当前生态产品文化价值的内涵较为模糊,外延范围和识别边界也不清晰。生态产品文化价值评估依赖于不同利益相关群体的主观感受,评估者缺乏客观的实体活动或环境特征的参考,认知差异可能会对评估结果产生巨大影响。

因此,笔者建议构建普适的国家公园生态产品文化价值概念分类体系,同时突出特色性、针对性。这样,既可以助力不同国家公园的交流与发展,也便于不同国家公园特色文化的传承。

构建普适的价值概念分类体系,要厘清生态产品文化价值的内涵,全面囊括不同生态产品文化价值类型。同时要寻找客观、定量、具体的活动或环境表征指标。例如,物种多样性、自然景观多样性可以表征美学价值,文艺作品多样性、知名度可以表征知识价值等。

各个国家公园可以根据地域特色、资源特点,设置具有辨识度的特色表征指标。例如,武夷山国家公园可以增设地质构造独特性表征知识价值,大熊猫国家公园和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可以增设旗舰物种的象征性表征精神价值等。据此,探索形成本地化的生态产品文化价值分类体系,这样既能保证不同国家公园生态产品文化价值的可比性,又能突出各个国家公园生态产品特有的文化价值类型。

建立国家公园本地化的文化价值评估方法体系

从现有的生态产品文化价值评估研究与实践来看,美学、游憩等生态产品文化价值类型易于量化评估,成为了主流的评估标准;康养、教育等生态产品文化价值类型虽受到关注,但尚未体现在现有评估体系中。事实上,国家公园生态产品文化价值类型丰富。例如,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藏传佛教具有宗教价值,大熊猫国家公园和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旗舰物种具有精神价值,武夷山国家公园的地质、植被条件具有科普价值。现有评估体系未体现生态产品的多元价值属性,可能导致许多文化价值类型被忽略,不利于国家公园生态系统保护和特色文化传承。

当前,我国国家公园生态产品文化价值评估方法在科学性、全面性方面还有待提升。生态产品文化价值评估方法可以分为货币法和非货币法。在我国已经发布的核算技术规范中,有关生态产品文化价值的评估基本采用旅行费用法、替代成本法、支付意愿法等货币化方法。生态产品文化价值具有无形性、主观性等特征,前者使得许多生态产品文化价值不能采用货币法进行评估,后者使得数据获取难度大、数据精确性低、空间代表性缺乏,进而造成评估结果说服力弱。随着生态产品文化价值研究的深入,重要性—绩效法、参与式制图法、社交媒体标记法等非货币化法快速发展,弥补了货币法应用面窄、主观性强、直观性弱等缺陷,但仍然未能实现不同主体类型的参与,难以全面反映生态产品文化价值,部分方法因专业性过强也难以实践应用。

鉴于此,笔者认为在界定生态产品文化价值的概念与分类的基础上,还需要建立国家公园本地化的文化价值评估方法体系。

一方面,评估方法要形成规范体系,进行科学评估。全面总结不同生态产品文化价值的评估方法,建立规范化的评估模型,为后续评估与验证提供参考依据,实现不同国家公园同一文化价值评估结果的横向可比。对此,建议建立民间智库和专家评估系统,参考当地文化价值赋存情况以及经济发展现状,指导共同文化价值的评估修正和本地特色文化价值的具体评估,增强评估方法的针对性及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探索货币化评估结果与非货币化评估结果的相互转化,实现同一国家公园不同文化价值评估结果的纵向可比。

另一方面,评估过程要有反馈机制,进行实时交互的评估。拓展评估渠道,建立线上、线下数字化平台,按照实时性、精细化的标准收集不同主体反馈的信息,在生态系统保护的前提下,从需求端挖掘文化价值存量、修正评估结果,提升国家公园文化价值供给效率,实现生态产品文化价值供需匹配,为明确“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过程中文化价值的市场定位奠定基础。

此外,评估范围要囊括各方主体,进行多视角评估。不同主体对生态产品文化价值的感知可能存在差异,在收集数据时,应纳入游客、当地居民、地方管理者等不同主体的主观感知,保证评估结果的可靠性。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文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