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共话:自然文化当代价值”学术交流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10月28日下午,“山水共话:自然文化当代价值”学术交流研讨会在我校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次会议以“自然文化当代价值的挖掘与弘扬”为主题,从自然文化在生态保护中的实践价值、自然文化的哲学智慧与当代启示、自然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创新策略三方面展开交流研讨。我校党委书记雷涯邻出席会议并致辞,自然文化研究院创始院长马俊杰参加交流研讨。

雷涯邻在致辞中指出自然文化学以“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核为根基,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时代命题的学术回应。2020年学校整合地质学、哲学、文学、教育学等学科力量,率先成立自然文化研究院,构建起“立足地学、着眼生态、尊重自然、厚植文化”的跨学科研究体系。
五年来,研究院与地方政府、行业机构携手,先后成立泰山、黄河、武夷山、昆仑等10家分院,在地质遗迹保护、生态修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领域形成“自然文化+”校地协同模式,为学校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注入了人文活力。各分院探索出了特色鲜明的实践路径。本次研讨会既是自然文化地学实践案例的交流,也是以自然文化为平台校地合作机制的升级。
主题报告环节,泰山管委会遗产保护部部长申卫星作了题为《泰山世界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报告,指出泰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具有“连续、统一、创新、包容、和平”五大文明特质,近年来在生态修复、森林覆盖率提升、地质科普长廊与“机器狗”搬运设备研发、“泰山文库”文化传播工程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科研监测中心副主任詹丽英作了题为《武夷山国家公园自然文化在研学实践中的价值探索》的报告,指出武夷山是我国首批5个国家公园之一、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具有“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的特色自然生物资源,在旗舰物种保护、高校研学与课程实践、青少年自然教育研学营等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
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磊作了题为《新时代生态价值观教育:文化根脉与内容建构》的报告,提出要超越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底色的西方认知,基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构建我国生态文明知识体系,从“认知—价值—行为—文化”四个模块来建构内容体系,并介绍了青海的相关实践探索。
河南省地质研究院地质文化和旅游地质研究所所长任利平作了题为《河南省地质文化产业发展实践与启示》的报告,指出河南以“三山一河”的地质文化为基底,从“散点申报”到“廊道统领”、“地球故事+人类故事”的双叙事、民宿与康养的地学逻辑等几方面开展了实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文化研究院副教授阙建华作了题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及现代阐释》的报告,从老子“道法自然”的五重内涵出发,辨析了中西方“自然”观差异,主张以传统自然观为价值根基,指导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治理与教育创新。
研讨环节,北京林业大学国家公园学院副院长李倞,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高级工程师孙淼,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赵光华,我校白中科教授、张建平教授、张绪教教授围绕自然与文化的共生关系、生态保护修护中的自然文化实现、地质遗迹在乡村空间的保护与活化、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的耦合、自然文化教育与国际推广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交流。
李倞强调自然与文化共生是必然趋势,建议以传统智慧破解保护—发展张力,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孙淼指出约三成重要地质遗迹位于乡村且保护薄弱,倡议以“地质文化村”为抓手,用多学科与产业化激活乡村自然文化,联动乡村振兴。
赵光华呼吁将“天人合一”等传统智慧与现代生态实践结合,以文学创作与科技修复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白中科主张以科学与哲学融合构建知识体系,生态修复以自然修复为主,并强调人文修养是稳固价值判断与发展路径的根基。
张建平提出武夷山如果要申请世界地质公园,要注意在“自然—生态—文化”的协同利用,以及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惠及当地老百姓。
张绪教提出从七个维度推进自然文化价值,并以青海阿河滩村为例展示可运营落地路径,建议加强理论建设与国际传播。
马俊杰在研讨会总结时指出自然文化的当代价值具有多维性与多路径实现性。自然文化的当代价值包括生态、社会文化、经济与创新、精神与心灵等多个维度,但同时也面临传统断层、商业消费异化与现代科技文化冲突等现实挑战。为此,需要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强化教育与传播、推动跨领域协同三个方向努力,形成教育、政策与制度保障、经济激励、科技赋能、社区活化五个实现路径。




合影
会后,自然文化研究院的学生也就此次学术研讨会谈了自己的收获的想法。

怀着对自然与文化的敬畏与好奇,我有幸参加了“山水共话:自然文化当代价值学术交流研讨会”。这场研讨会不仅拓宽了我对自然文化价值的认知,更引发了我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时代命题的深刻思考。研讨会以泰山与武夷山为生动范例,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自然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在当代的多元价值,并对新时代生态价值观教育的构建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见解。
安倩 2024级教育学

作为一名地理学专业的研究生,本次参加了学院组织的“山水共话:自然文化当代价值”学术交流研讨会。在这里,我听了五场精彩的报告以及研讨嘉宾汇报,受益很多。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题为泰山的世界遗产传承与保护和武夷山国家公园在研学实践中的价值探索的精彩讲座,我深受启发,对“自然”与“文化”之间共生共荣的深层关系有了更切实的感悟。
陈博 2025级地理学

走出讲座厅,我对“山水共话”的理解变得具体而温润:讲座则把“先修复、后美化、再运营”的顺序讲得朴素而有力。于是,“山水共话”在我心里不再是口号,而是一套能落地的日常实践:看山时不只赞叹其形,更要理解其“脉”;走水时不只追逐清澈,更要给它留出“可走可停”的空间;谈文化时不去外贴符号,而是在节气、集市、手艺与教育里慢慢让它回到生活。也许从下一次社区活动开始,我们就可以把一条身边的小溪当作课堂,把一段古道当作连接记忆与未来的纽带,在真实的场所里让自然与文化互为底色、彼此生长,如此,自然文化才会在当下展现出持续、有温度的公共价值。
成金鹏 2024级地理学

今日“山水共话”研讨会深化了我对“自然文化”的理解。申部长剖析泰山文化的连续性、统一性等五特性,并引用诗句佐证,同时展示其生态奇迹:植被覆盖率从2%跃升至98%,鸟类、昆虫种类激增。黄主任则生动呈现武夷山“鸟的天堂”、“蛇的王国”及“四不像”中华鬣羚,彰显生物多样性魅力。阙建华教授从哲学维度阐释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强调“法自然”是对文化异化的超越,为现代生态与社会治理提供古老智慧。会议启示深刻。
崔月琳 2025级教育学
“山水共话”研讨会清晰勾勒了自然与文化共同繁荣的未来。会议三大议题表明,推动二者创造性结合是应对生态人文危机、实现永续发展的关键。泰山、武夷山等案例显示,将自然视为文化圣地为生态保护注入深层动力。芒砀山蜕变正是生态修复融入文化叙事的典范。会议深挖哲学根基:老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奠基。让遗产“活”在当代需创新传承:教育融入生命共同体理念;科技打造沉浸体验;产业探索“生态+文化”模式(如“云上院子”),形成保护与发展良性循环。此次会议是通向和谐之路的明灯。
张潇潇 2025级教育学
(文/陶荣 李天娇 摄/博日特 贺琦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