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自然文化研究院2025-2026学年开学典礼暨秋分论坛圆满举行

2025-09-18 【】

017A4487

9月16日下午,自然文化研究院2025-2026学年开学典礼暨秋分论坛在地大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刘大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姜恩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学者,以及驻校作家和我校相关职能处室负责人出席典礼,自然文化研究院全体教职工及学生参加典礼。

017A4481

典礼由自然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晓鸿主持。

017A4502(1)

刘大锰副校长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向2025级新同学表示热烈欢迎,并向全体教师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刘大锰指出,自然文化研究院是学校为响应生态文明建设而设立的新型机构,自成立以来始终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致力于融合地理与教育学科,旨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既为学校发展注入新动力,也积极回应时代关切。他寄语同学们:一要坚定理想信念,把个人追求融入国家需求;二要脚踏实地,勇于在学科交叉中开拓创新;三要注重团队协作,锤炼健全品格。

017A4522

资深教师代表阙建华向新生提出了五点建议:一要明确学业为首要任务,把学习放在第一位;二要以“倒计时”的心态度过研究生阶段,让每一天都更加充实;三是做学问要循序渐进,注重实际运用;四要善于向外求知,走出宿舍,开阔眼界,保持活力;五要“成就最好的自己”,不必过分计较一时得失,应专注于长远发展与自我成全。

017A4541

新教师代表吴鞠在发言中谈到,个人的阶段性成就不应是停滞的终点,而应成为未来发展的全新起点。他表示,在地大与优秀者同行,能够在“优秀与平凡”的辩证中学会谦逊、交流与合作。他以“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与师生共勉,期待大家在研究院实现成长进步。

017A4565

校外导师代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刘亚荣主任对自然文化研究院提供的交流平台表示感谢。她指出,在高等教育深刻变革的背景下,研究生亟需培养三方面能力:一是具备审视式思维,通过广泛阅读和交流碰撞形成独立判断,以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二是养成自主学习与自我管理的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三是提升自我认同能力,明确自身定位与发展方向,增强自我认知。同时,她勉励同学们相互交流、包容互助,珍惜并经营好这段宝贵的研究生友谊。

017A4579

驻校作家代表、著名作家贾志红在发言中以自身经历为引,生动地将钻探与写作进行类比,指出二者都需要经历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方能抵达“心”——钻探抵达岩石之心,写作触及人类之心,且都离不开持久的力量与坚韧的坚持。她勉励同学们在地质学习与科研工作中保持敏感,热爱生活与旷野,努力成为既掌握大地机理、又蕴含人文温度的完整之人。

017A4586

在校生代表、2024级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王海丹向研究院教师表达感谢并欢迎新同学的到来。她向师生们分享了参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志愿服务的经历,坦言在这一过程中深切感悟到了历史传承与爱国情怀。她勉励学弟学妹转变学习思维、合理规划时间、积极融入学术共同体。

017A4593

新生代表、2025级教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何志芬回顾了自己攻读硕士在研究院两年的成长与蜕变。她表示,未来将以跨学科视野探索人与自然关系,以对真理的追求不断提升能力,并愿与同学们互助共进,把个人发展融入国家需求,为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传承贡献青春力量。

017A4605

典礼仪式上,自然文化研究院兼职副院长郭颖教授、研究院教育学导师彭国华研究员向新生代表赠送了《自然文化概论》和《极美之境》等书籍。

017A4618

017A4625

姜恩来副会长、刘大锰副校长为2024年度骏马奖教育基金一等奖获得者范帅、赵孟晗颁发了荣誉证书,李亚林教授、颜丹平教授分别为二等奖获得者赵美英、陶荣、房娜、施索颁发了荣誉证书。

017A4656

在秋分论坛环节,马俊杰教授以“自然文化的当代重构” 为题作了专题报告。他从哲学层面指出,人既是自然存在物,也是文化存在物,自然与文化因而构成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正是化解此对立、彰显其统一性的核心智慧。马俊杰教授系统梳理了自然文化的核心内容,认为涵盖认识与知识、观念与态度、行为与实践、艺术与表达、制度与规范五个维度以及地域性、历史性、综合性和可持续性四大特征。他重点论述了自然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认为自然文化是生态文明的历史铺垫,生态文明则是自然文化的现代发展,二者在“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上高度一致,要通过政策引导、教育推动和社会实践,将二者有机结合,共同助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文字丨刘芳塬、邓巧、赵孟晗

摄影丨刘文韬